杨江华
龙行龘龘,烟火年年,甲辰龙年到了。龙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五,谓之“辰龙”,是十二生肖里唯一在现实中看不到的动物。《尔雅翼》是这样释龙的:“角似鹿、头似驼、眼似兔、项似蛇、腹似蜃、鳞似鱼、爪似鹰、掌似虎、耳似牛”,可见龙整合了众多动物的特征,绝非等闲之物。古代有“龙、凤凰、麒麟、龟”四大灵兽,也有大家熟知的“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”四大神兽,都是龙居其首。
龙的文化源远流长。《千字文》谈起中国历史时,列举了“龙师火帝,鸟官人皇”四个上古人文始祖。其中“龙师”指伏羲氏,他用龙命名官员,如有青龙官、赤龙官等,故称之为“龙师”。据说伏羲龟齿龙唇,人首龙身,创立了龙的图腾,被尊为“中华祖龙”。自此,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符号,我们也成了龙的传人。
看古籍记载,龙的亲属关系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,也有些迷惑不解。龙生九子,还生相各异,如好音乐的囚牛,有仇必报的睚眦,以及狻猊、负屃、螭吻等等。每每奇怪,为何龙生的九个孩子就没有一个是龙的样子呢?可能是龙与龙生龙子龙孙,龙与其他动物则生此九子吧。龙不仅生儿,还育有龙女。佛教观音菩萨身边的童男童女,男的是善财,女的就是龙女。看过八仙之一韩湘子吹箫会龙女的传说,感觉掌握一门才艺特长还是挺有必要的。看了《柳毅传》,才知道只要运气够好,给受到家暴的小媳妇传个信,就能娶得龙女为妻,实在是单身男士的福音。
有时候读书入迷,一度确信龙是真实存在的。先不说《山海经》里诸多神兽与龙密切相关,如龙身人首、马身龙首、龙身鸟首、龙身人面等等,充斥于雷泽山林之中。叶公好龙的故事如在身旁发生,也讽刺了那些表里不一、惺惺作态的口头主义者。南朝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栩栩如生的四条龙,只是不画眼睛,问之则曰,“点之即飞去”。人以为诞,都认为他在吹牛。张僧繇就提笔点画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,“须臾,雷电破壁,一龙乘云上天。不点睛者皆在”。“画龙点睛”怎能不令人悠然神往呢?更有任昉《述异记》记载,“汉元和元年,一青龙堕于宫中,帝命烹之,赐群臣龙羹各一杯”。张华《博物志》记载,“龙肉以醯渍之,则文章生”。古人不但见过龙,还吃过龙肉,甚至得出经验说龙肉蘸醋更好吃。
龙一旦进入了文学作品,好像地位低了不少,连昔日的各种神通也不好使了。《封神演义》里哪吒是个小孩子,不但打败东海龙王三太子,还去大闹龙宫,把老龙王也给活捉了。《西游记》里那个倒霉的也是东海龙王,定海神针被猴子给抢走了也不敢吭气;还有西海小白龙屈尊给唐朝和尚当坐骑。《水浒传》里“九纹龙”史进从富二代沦为强盗,由于身上龙纹身太显眼,最后害得别人和他一起送死了;“入云龙”公孙胜和“混江龙”李俊最后也是晚景凄凉。《红楼梦》里的龙王经济困难,“东海缺少白玉床,龙王来请金陵王”,家里添个床铺还需要找王熙凤他们家化缘嗯。《三国演义》里乱世出人才,遗憾的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八龙,最终败给了河内的司马八达,司马懿装疯卖傻笑到了最后。
当然龙的形象还是以昂扬向上、奋进有为居多,并广泛运用于文学、艺术、建筑、民俗等各种领域。《周易》“或跃在渊”“飞龙在天”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以龙喻君子之德。《诗经》中“龙盾之合,鋈以觼軜”“龙旂阳阳,和铃央央”等诗句可以看出,在当时的盾牌、冕服、旗帜上,都有含有龙的纹饰。《离骚》“为余驾飞龙兮,杂瑶象以为车”表现出瑰丽多彩的神仙世界。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中,皆有龙的身影。“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”的深情款款,“庭雪到腰埋不死,如今化作雨苍龙”的从容潇洒,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”的浪漫炫丽,不一而足。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沿袭至今,可谓“龙”名荟萃。据说,含“龙”的成语就有上百个,带有“龙”的地名有五百多个,用“龙”字命名的江河有四十余条,花草果蔬也有很多以龙命名。更别说处处雕龙画栋的亭台楼阁,龙飞凤舞的民间艺术品了。
上海宝冶的企业发展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三一五厂筹备处,1964年我们的前辈进川筹建攀枝花钢铁基地,那都是龙年。作为龙的传人,我们要抖擞生龙活虎的精神,保持潜龙在渊的定力,鼓舞龙腾虎跃的气势,舞动新时代,圆成大目标。